今天團契中,Emily同我們分享了幾首聖誕詩歌,也介紹了少許音樂歷史。引起我揭了一本書《聖詩史話》----姜建邦編譯,有些內容想同大家分享:
聖詩的歷史與音樂歷史的時期都好接近,可看看下表:
音樂歷史時期中古 Middle Age (800-1400)
文藝復興 Renaissance (1400-1600)
巴洛克 Baroque (1600-1750)
古典 Classical (1750-1820)
浪漫 Romantic (1820-1900)
二十世紀
聖詩歷史時期希臘拉丁 (400-1500)
宗教革命 (1500-1650)
清教徒興起 (1650-1780)
奮興與佈道 (1780-1850)
靈修與經驗 (1850-1900)
二十世紀
我的歷史知識只得0,想問下唔知這些巧合是否與當時的西方歷史和宗教歷史有關?
當我再次翻閱內文,發現有些詩歌的由來都幾有趣,例如:
樂哉主臨 Joy to the world (1719):
原來這首詩歌是根據詩篇九十八篇(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歡樂,要發大聲,歡呼歌頌。願海和其中…)寫出,這首詩旣不是出自新約,也不是依據耶穌降生的故事,但結果卻成了一首聖誕之歌。作者寫這首詩的當時,英國的宗教情緒很低,人們講道都刻板生硬。就在這個沒有佈道熱誠的時候,以撒‧窩茲(Issa Watts)----被稱為「英國聖詩之父」作了《大衞的詩》,它是根據詩篇意譯而成。而樂哉主臨的曲譜是取自韓德爾 Handel 的〈彌賽亞〉,經過梅遜 Lowell Mason整理而成。
平安夜 (1818):
平安夜這首歌的出處在奧國阿爾卑斯山的高處,「山中平地」的提爾羅(Tyrol)。據這本書所講,這山區的每個小孩都有天賦愛好音樂的性情。而兩位作者分別是青年牧師約瑟‧梅耳(Joseph Mohr)和朋友格羅伯(Franz Gruber)----一位教師及教會樂師,他們愛好音樂,常說世上最完滿的聖誕詩歌還沒有發現。他們在1818年剛完成〈平安夜〉這首歌就立刻練習,在當晚禮拜時表演。但這首歌成為著名的過程是很慢的。首演後,作者差點把它遺忘了,是一年後禮拜堂的風琴需要修理,格羅伯想起這首歌,便用它來查驗風琴。那修琴的人十分喜歡這歌便要求一份抄本帶回他的小鎭。後來,由這鎭的四位具有曾受良好訓練的歌喉的姊妹演唱,被愛好音樂的人士傳佈,於1842年出版。最後,1864年,德柏林的皇家禮拜堂中,皇帝腓德烈第四深被這歌感動,下令以後任何宗教性質,慶祝聖誕的節目中,這「平安夜」必需放在第一。從此,這歌便譯成了許多不同的語言,而且普遍到全世界。我想:弟兄姊妹,請不要輕看我們詩班員的作用!還有,一把有曾受良好訓練的歌喉是很重要的。
還有很多聖誕歌及其他經典聖詩,不能盡錄。有興趣可向我借閱這書或自己買。
題外話:今天亞鋤話:「二十一世紀----黑暗時期」,好抵死!(笑)